復活節島 Easter island-景點-智利共和國 各國特色 永嘉旅行社

景點。Attractions

復活節島 Easter island

復活節島(西班牙語:Isla de Pascua),或根據當地的語言稱拉帕努伊島(Rapa Nui),另有依照英語音譯為伊斯特島(Easter Island),是南太平洋中的一個島嶼,位於智利以西外海約3600到3700公里處,坐標為27°09′S 109°27′W,約與智利港口卡爾德拉在同一緯度,較聖地牙哥偏北,為智利的特殊領地。復活節島是世界上最與世隔絕的島嶼之一,離其最近有人定居的皮特肯群島也有2,075公里距離。為瓦爾帕萊索大區瓦爾帕萊索省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域。該島形狀近似呈一三角形,由三座火山組成,面積為163.6平方公里。與胡安·費爾南德斯群島並為智利在南太平洋的兩個屬地。


名稱由來
1722年復活節,荷蘭西印度公司的探險家雅可布·羅赫芬率領的一支艦隊首次發現這個位於南太平洋中的這個小島。洛加文在航海圖上用墨筆記下此島的位置,並在旁邊記下「復活節島」,從此「復活節島」之名為世人所知。1774年,英國探險家詹姆斯·庫克船長再次找到該島。1914年開始對復活節島進行相關的考察和研究活動。但是當今的人類學界多根據當地的語言稱此島為拉帕努伊島(Rapa Nui),這是1860年代來自大溪地的玻里尼西亞勞工對它的稱呼。

歷史

原住民的由來
由於沒有文字資料的記載,復活節島最初的歷史已經無法重建。島上原居民世代流傳著一個傳說,他們的先人,大酋長霍圖·瑪圖阿(Hotu Matu'a)帶著妻子和全家乘坐一或兩隻獨木舟來到該島。而人類學家對於島上居民由來的問題也頗有爭議,但今日復活節島上的原住居民卻是毫無疑問地屬於南島語族玻里尼西亞人的後代,他們說著一種玻里尼西亞語的方言拉帕努伊語。1774年庫克船長來到此島時,一名來自大溪地有著玻里尼西亞血統隨行人員可以和當地居民交談。據推測,拉帕努伊島居民的祖先們從西面的馬克薩斯群島乘坐玻里尼西亞特有的獨木舟,借著信風自西向東航行,越過數千公里的浩瀚汪洋來到此地。遙遠的征途對於以高超的航海技術聞名於世的玻里尼西亞人來說並非是不可能完成任務,當歐洲人只敢在白天沿著海岸線航行的時候,他們已經可以在廣闊的南太平洋馳騁縱橫。

無法確知玻里尼西亞人何時抵達該島,大多數資料及比較語言學的研究成果認為大約在公元300-400年左右,這也就是夏威夷島最早有人定居的時間。但一些科學家根據當地居民砍伐樹林時產生的木炭進行的放射性碳定年法實驗得出的結果推測的這一日期可能遲至公元700-800年。現在也有人根據不同實驗材料斷言,拉帕努伊島出現人類的時間大約在公元1200年左右,這就是該島森林開始消失的時候。

挪威的著名人類學家索爾·海爾達指出許多拉帕努伊島文化與南美大陸印第安人文化的相似之處,並認為可能有來自秘魯的印第安人與玻里尼西亞人同時生活在此島上。現今的考古證據表明,拉帕努伊島的文明並沒有非拉帕努伊島文化的影響。與海爾達時代不同的是,當代科學家可以利用DNA分析對拉帕努伊島原主居民進行基因測試,結果發現他們確實是玻里尼西亞人的後代。但是大部份拉帕努伊島原住居民在19世紀被抓走或強逼離開該島,當時殘留在島上的原住居民人口數量可能只有歷史峰值人口的1-2%,DNA分析只能說明那些殘留的人是玻里尼西亞裔。此外海爾達發現拉帕努伊人的主食甜芋頭,是一種原產南美的植物。但有觀點認為,以玻里尼西亞人高超的航海技術,抵達南美海岸帶回這種植物的可能性,比南美人將甜芋頭帶到拉帕努伊島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文明初始
今日的復活節島樹木稀疏、土地貧瘠、水土流失嚴重,一片荒涼的景象。但在玻里尼西亞人剛剛抵達該島之時遠非如此。通過對復活節島的池塘與沼澤地沉積層鑽孔取樣的花粉分析,復活節島曾經覆蓋著由喬木、灌木、蕨類植物、草本植物所組成的濃密的亞熱帶闊葉林,火山噴發產生的火山灰為植物生長提供理想養料,這裡是一個自然生態的天堂。島上有一種叫做哈兀哈兀(hauhau)的樹,其纖維可以用來做繩索,還有一種叫做托羅密羅(toromiro)的樹,它密度較大適作木雕,也可用來燒火。而島上最常見的是一種與智利酒棕櫚相似的拉帕努伊棕櫚,智利酒棕櫚樹高度可達82英尺、直徑6英尺。其樹徑上沒有樹枝、是理想的製造搬運工具與船隻的材料,它的果實可以食用,還可以製糖、釀酒。但是拉帕努伊棕櫚今日已經滅絕。

玻里尼西亞人在來到該島的時候,也帶來香蕉、芋頭、甘薯、甘蔗、構樹果實等植物以及家雞,老鼠也藏匿在船隻裡一起來到復活節島,位於美國奧爾巴尼市紐約州博物館的大衛·斯戴德曼教授(David Steadman),通過對島上居民的生活垃圾進行分析。復活節島居民的食物構成中,魚類占不到四分之一,遠少於其他玻里尼西亞地區魚類占90%的情況。這是由於復活節島距離赤道較遠,海水的溫度不利於珊瑚與魚類生存,且該島周圍多為懸崖峭壁,能夠淺潭捕魚的地方較少。拉帕努伊的居民們的主食靠他們帶來的種植物、和飼養的家雞提供。為補充蛋白質,他們乘坐棕櫚樹木做成的船隻出海捕捉鼠海豚,這構成食物的三分之一左右。島上築巢繁殖的鳥類、上岸交配的海豹都是居民的美食。

文明的繁榮
當玻里尼西亞人定居此島數百年後,人口數量迅速增加,在西方人發現此島前的一兩個世紀達到頂峰,約7000人到20000人左右。大酋長霍圖·瑪圖阿的後裔分裂成許多氏族與部落,各自有著自己的領地範圍。與此同時,島內的政治系統與社會階級的分化開始形成,為文明的繁盛創造先決條件。根據拉帕努伊人的口頭傳說與早期歐洲航海家的記錄。島民分成「長耳人」與「短耳人」兩個階層,前者有在耳垂上穿孔並戴上耳夾的習慣,他們代表的是社會的的較高等級:酋長與祭司。而後者代表著社會的相對較低等級:勞動者。大約在十世紀到十六或十七世紀的歲月裡,拉帕努伊人開始修建大量的巨型石像:摩艾(Moai),這些石像與島民的宗教與祭祀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像這樣的石像一共製造近千個,它們每一個都重達幾十噸,高數米,是島民們用玄武岩製成的斧頭加工島上火山噴發形成的凝灰岩與火山岩而成,再用哈兀哈兀樹纖維製成的繩索與棕櫚樹製成的木橇杆運送到全島各地並豎立起來。在所有的玻里尼西亞民族中,拉帕努伊人也是唯一一個發明文字書寫系統的。氏族中祭司們在木板上鐫刻一種獨特的象形文字,並稱之為朗格朗格(Rongorongo),意為「會說話的木頭」。

環境的破壞與文明的衰落
根據沉積層中的花粉分析顯示,大約在公元800年左右,人類的樹木採伐活動已經開始。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為了給糧食作物開闢種植園、為了建造船隻出海獵取海豚、為了運送與豎起石像、有越來越多的樹木砍倒。老鼠也是樹木減少的另一重要原因,考古學家在島上洞穴中發現的一些棕櫚果實開雲老鼠的啃食而失去發芽的能力。加之島上傳播樹木花粉與種子的鳥類遭人類捕殺殆盡。到了1400年之後,所有的棕櫚樹滅絕。在海爾達訪問復活節島時,全島只剩下一株托羅密羅樹在垂死掙扎,不久後這顆僅存的托羅密羅樹也死亡。(幸運的是其種子已帶到瑞典的哥特堡植物園培育,並保存下來,日後得以重返復活節島。)散落在拉諾拉拉庫採石場大量處於雕刻的各個階段未完工的摩艾石像,全島絕大多數摩艾石像都是在這裡雕刻的。

環境的劇變也給島民的生活習慣帶來巨大的衝擊,島上所有的陸生鳥類與半數的海鳥都因人類的捕食而滅絕。海岸邊的貝殼也由於過度捕撈數量大幅減少,島民越來越多人轉而食用原先很少吃的小海螺。由於失去木頭建造船隻,西元1500年後海豚的骨頭也從人類的生活垃圾中消失。拉帕努伊人變成純粹的農民,越來越依賴糧食作物,並更加重視養雞,土地也因為樹木的砍伐造成的水土流失越來越貧瘠。

隨著島內資源的枯竭,沒有足夠的的食物剩餘來養活社會的統治階層祭司與貴族們,原先複雜的社會結構瓦解,大量未完工的石像拋棄在拉諾拉拉庫(Rano Raraku)的採石場和運送的途中。在整個17與18世紀,島內的歷史充斥著連綿的戰爭,全島各處至今仍然散布著當時的石制匕首與長槍,島民們的居住地點從地上轉到了遍布全島的地下洞穴內。到18世紀初,也就是雅可布·羅赫芬發現復活節島之時,全島的人口只剩2000人左右,即高峰期的四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在1770年左右,島上的各氏族開始推倒屬於對手氏族的摩艾,並砍下摩艾的頭顱。到了1864年西方傳教士登陸復活節島的時候,發現所有的摩艾都已推倒。

與西方文明的接觸
1722年4月5日荷蘭探險家雅可布·羅赫芬的艦隊首次登上此島,並發現島上外貌裝束奇特的居民和聳立的摩艾石像,洛加文簡單察看後斷言石像是由粘土製成的。神經緊張的荷蘭船員在開槍打死9至10名拉帕努伊人後離開復活節島,西方世界與拉帕努伊文明接觸的第一次記錄即這樣以流血開始。

1770年11月15日,西班牙海軍將領唐·菲利普·岡薩雷斯指揮的兩隻海軍艦船再次造訪該地,對全島進行全面的勘察,並將其名為Isla de San Carlos島。在島上的三個高地上樹立起木質十字架之後,以西班牙國王查理三世的名義宣布吞併此島,並一去不復返。

1774年,英國探險家詹姆斯·庫克船長再次找到該島,開始對復活節島進行相關的考察和研究活動,並很快發現復活節島的原住居民與其他玻里尼西亞島民的同源性。庫克船長沒有輕信雅可布對摩艾石像的論斷,帶人用鋤頭敲擊石像後火星四濺,發現石像是火山岩雕制的。

1786年,法國探險家從智利合恩角駛來,抵達復活節島。在此期間,他為復活節島繪製詳圖。此後他繼續駛向夏威夷群島、日本、和亞洲各國的航程。

奴隸販賣
1805年,復活節島上發生第一起奴隸販賣活動。一艘美國捕鯨船在一番激戰後,抓走22名島民。自此之後,奴隸販賣活動就不斷襲擊復活節島。自雅各布1722年登陸復活節島至1862年的一百多年裡,有案可查的造訪復活節島的船隻就有53船次之多,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是為奴隸販賣而來(McCall, 1976)。1862年10月,巨大的災難降臨,兩艘奴隸船從復活節島抓走150個拉帕努伊居民,以$300的均價販賣到秘魯(Englert, 1948/1970)。該年的10月到次年3月,又有1000至1400名島民為秘魯和西班牙的奴隸販子所捕捉、販賣(Thomson, 1891:460; Owsley et al., 1994),他們中的90%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死於非人的折磨和疾病。由於國際社會的抗議,秘魯政府被迫將100餘名剩餘的拉帕努伊居民送返,但在回程的旅途中封閉船倉內又有天花爆發,只有15人活著回到復活節島。此次劫難倖存者又將天花病毒帶到島上,致使原住居民大量死亡,自此通曉拉帕努伊傳統文化和能書寫朗格朗格的祭司階層完全消失,全島的人口數量跌至600餘人。1864年西方的傳教士來到復活節島,並把所有的拉帕努伊人變成天主教徒。(Métraux, 1957, 47)

成為天主教徒後的拉帕努伊人的災難並未就此結束,1870年代,島上大多數居民都遣送至大溪地島做勞工。至1877年,島上只剩下約150餘名拉帕努伊人。

當代
1888年9月9日,智利政府與復活節島的居民簽署協定(Tratado de Anexión de la isla),併吞復活節島。在之後的一段長時間內,復活節島租給牧羊公司放牧。拉帕努伊人受限在島上特定資源匱乏的區域內,過著缺衣少食的生活,任何試圖偷竊羊隻的人都會流放到南美大陸。忍無可忍的拉帕努伊人發動起義,殺掉牧場的羊隻,闖入嚴禁進入的區域和倉庫,但最終起義以失敗而告終。1916年,來自智利的主教訪問這一地區,並將他看到的拉帕努伊人悲慘的生活境遇曝光,牧場的統治自此終止。1952年,智利海軍藉以「基於國防地緣戰略的極其重要性」的理由開始對復活節島的軍事統治,拉帕努伊人如過去一樣過著受到限制的生活。直到1956年,海軍撤離復活節島,並永久解除對原住居民的限制,拉帕努伊人開始第一次的民主選舉。原有的傳統和文化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和重建。自1971年起,島上每年夏末(一月或二月)都舉辦一次盛大的塔帕蒂(Tapati)文化節,以紀念拉帕努伊人曾經輝煌和燦爛的過去。新頒布生效的「復活節島法案(16442)」實施一系列措施刺激發展經濟。全島唯一的機場同時也是美軍空軍基地的馬塔維里國際機場建成後,來自世界各地大量的遊客湧入復活節島觀光,外部世界給復活節島的社會與文化帶來重大的改變。今日島上約60%的居民是拉帕努伊人的後裔,其餘的是來自南美大陸歐洲裔的移民。拉帕努伊語在復活節島的使用也在漸漸減少,受廣播與電視的影響,年輕一代的原著居民多以西班牙語作為他們的母語。拉帕努伊的傳統文化面臨著消亡的危機。

地理
復活節島位於智利首都聖地牙哥以西3700公里,大溪地以東4,000公里的太平洋上,距離最近的薩拉戈麥斯島有415公里,是典型的海上孤島,亦稱「地球的肚臍」。全島周長60公里,面積大約180平方公里。島的周邊海域因為受秘魯洋流的影響,漁業資源豐富。

行政
復活節島隸屬於智利的瓦爾帕萊索地區,時區為西六區。據2002年的人口統計,該島一共有3,791名居民,其中有3,304人居住在首府漢加洛(Hanga Roa)。復活節島以其分布在海濱沿線為數眾多的巨型石刻摩艾石像而聞名於世,1995年,拉帕努伊國家公園(即復活節島)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

交通
島內沒有鋪設鐵路,因此以巴士與計程車為島上居民以及遊人提供便利。此外,島上也提供汽車和自行車的租賃服務。
島上的馬塔維里國際機場每周都有五班往返於聖地牙哥的智利國家航空的航班。


神秘的石像
復活節島以600多尊充滿神祕的巨型石像吸引各國的觀光客和考古學家,大大小小的人頭巨石遍布全島,稱為摩艾石像。 其中以亞虎達喜(Ahu Tahai)、亞虎亞基維(Ahu Akivi)、拉諾拉拉庫(Rano Raraku)和安納根納灣(Anakena Bay)最為集中。石像全部為半身,大多整齊排列在4公尺多高的長方形石台上,背向大海。石像高7-10公尺,重量從20噸到90噸,最重的竟然達200噸。有的石像戴著紅帽子。石像都是長臉、長耳、雙目深凹、削額高鼻,下巴稜角分明,表情沉毅自信。還有的石像裝有眼珠。

關於這些石像的來歷,考古學家們有多種說法,其中最普遍接受的是這些石像代表從前的部落首領,但至今沒有定論。甚至島上的土著居民也說不清楚。
除了這些神祕的雕像之外,復活節島也是個景色優美的島嶼,一望無際的大草原,野馬野牛逍遙自如,高聳的火山隱藏著深邃的火山湖泊,非常適合休閒觀光。
也有另類說法是說這些神秘石像是由外星人或巨人所造,畢竟以當時的科技和人力是無法達成的,只能合理懷疑這類說法。
2011年考古學家Terry Hunt及Carl P. Lip實驗移動石像的方法,由國家地理頻道記錄,利用三條繩子綁在石像上於左、右、後三個位置,用人力的方法左右拉動而後方用作穩定讓石像擺動,讓石像成功"行走"起來,被認為是解開移動石像的謎團。


會說話的木板
在石像附近曾經發現過刻滿奇異圖案的木板,人稱「會說話的木板」,但這些木板後來遭遇「文明者」帶來的浩劫。在探險家發現復活節島之後,歐洲的傳教士紛紛來島上傳播上帝的「旨意」。他們下令,將這些木板統統燒掉。只有一個當地居民搶下25塊木板,將它們釘成一條漁船,逃到海上。後來這25塊木板保存下來,成為世界各地著名博物館的館藏。這些倖免於難的「會說話的木板」長2公尺,兩邊用鯊魚牙或堅硬的石頭刻上方形圖案,像魚、鳥、草木和船槳等,也有一些幾何圖形。可是,這些「會說話的木板」上的圖案究竟是不是文字,又有何種含義,至今仍是不解之謎。

回上一頁
線上客服
線上客服